作者:顾延生
【专家视点】
武汉是中国内陆湿地资源最丰富的超大城市,湿地率达18.9%,被称为“百湖之市”“湿地之城”,2022年还获得了“国际湿地城市”认证。
湿地之美,扮靓了武汉的城市之美。武汉地区古文化伴水而生。5000多年前的放鹰台遗址(屈家岭文化)位于东湖之滨,3500年前盘龙城遗址(商文化)和2700年前的楚文化都兴盛于古云梦泽的湿地环境,100多年前的汉口江滩更是闻名中外,当代武汉的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依然是江湖湿地生态系统。
然而,近代以来,日益增强的人类活动带来武汉地区湖泊快速萎缩、污染与生态退化,旱涝灾害加剧。清朝末期,武汉的工业开始逐步发展,汉阳铁厂、湖北枪炮厂声名显赫。新中国成立后,一批批重大项目相继落户武汉,武钢、武船、武重等武字头国有企业建成投产。围湖、填湖是改变武汉市地貌景观的重要活动,同时也导致湖泊大面积萎缩、破碎、消亡。
党的十八大以来,武汉深入推进长江大保护,以系统性举措恢复湖泊湿地,让生物多样性日益丰富。2016年以来,武汉市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全面扎实落实“湖长制”,拆除湖泊渔业“三网”,全面推行生态养殖模式,为后期湖泊生态环境修复与治理创造了必要条件。
丰富的水资源本是武汉得天独厚的条件,却一度使武汉陷入“优于水而忧于水”的境地。因此,深刻反思人湖关系,实现人水和谐,有助于武汉综合实力实现弯道超车,迎来一个新的发展机遇期。
当前,仍需加强顶层设计,制定切实可行的举措:一是精准定位各类湖泊的服务功能及其功能区划,开展主要湖区生态服务功能价值评估,不同湖泊可以定位为资源功能、净化功能、防洪排涝功能、生物多样性维持功能、休闲娱乐文化功能等;二是完善湖泊保护、治理与评价策略,要实现从湖面保护到湖岸保护和流域保护的跨越,将工程措施和生态治理充分结合,将水质评价和水生态系统评价结合;三是充分考虑湖泊生态系统自然恢复的长期性和人类活动引发的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的不可逆性,因湖施策,尊重湖泊演化的自然规律。
总之,武汉应继续擦亮“国际湿地城市”名片,突破城市发展瓶颈,强化生态文明建设体系,为深入实施“长江大保护”战略树立典范作用。
(作者:顾延生,系乐动平台,乐动(中国)〔武汉〕环境学院教授、湿地演化与生态恢复湖北省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链接:人水城共融共生-光明日报-光明网 (gmw.cn)
(原载《光明日报》2023年1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