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美群
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我们党在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正本清源、守正创新中取得的重要理论成果,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实践经验的理论总结和最新突破。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回答了新时代文化领域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明确了新时代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路线图和任务书,是开创中国式现代化文明新篇章、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具有极为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和规律的系统总结,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文化建设摆在全局工作的重要位置,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一系列文化建设方面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提升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
其一,从战略高度将文化与党、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相统一,提升了对文化战略地位的总体定位。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文化作为国家和民族的灵魂和纽带,是引领国家强盛、民族兴旺的精神凝聚力、价值引导力和内在推动力。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中国式现代化发展进程中,文化既是重要内容,又是力量源泉,是国运兴、民族强的根基。其二,将文化自信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个自信”之中,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是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根本,从精神维度上提升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整体认识。其三,提出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确保马克思主义贯穿于党和国家各项事业中,巩固了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将马克思主义比喻成“参天大树之根本”和“万里长河之泉源”,并多次强调:“在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这一根本问题上,我们必须坚定不移,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动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始终是为国家立心、为民族立魂的重要工作。其四,指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调要坚持和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要共同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深化了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根本保证力量的认识。其五,提出“第二个结合”重大命题,助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传统走向现代、从“自在”走向“自觉”,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同时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以深厚的文化滋养,形成了适合中国国情的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形态。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基础上,文化理论不断创新发展和日趋成熟,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文化篇,标志着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
习近平文化思想是马克思主义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脉彼此契合、互相成就的理论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发展
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史观出发,将文化置于人类社会实践活动中,对文化的生成、发展、本质、特征、功能等进行了全面探讨,批判和破除了唯心主义关于文化的种种错误认知,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不是单纯的主观体验,也不是“先验”或“超验”的存在,而是现实的人的社会实践活动的产物,“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随着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和完善。列宁从俄国实际出发,首次将马克思、恩格斯的科学文化理论运用于俄国的具体文化实践中,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列宁认为,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特别是在经济文化落后国情下建立的社会主义国家,推动国家文化教育事业,增强劳动人民的道德修养、科学文化水平、劳动素养等极为重要,要坚持文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和无产阶级的文化性质,坚持党性原则和人民立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发展。列宁的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对于中国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的魂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脉融合创新,一方面用马克思主义激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优秀因子,另一方面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熔铸于马克思主义,二者契合贯通,形成了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国内外局势尤其是思想文化领域的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基础上,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从历史唯物主义出发对文化的内涵特点、地位作用、原则要求和方法路径等进行了系统探索,极大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创新,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在当代中国发展的新境界。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既有宏观思想层面的总体指导,也有具体实践层面的工作部署。如何在世界变局加速演进中开创新局面,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关键时期展现新作为、担负新的文化使命,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必答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总结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历史经验基础上,结合新的历史条件下文化建设的新问题新任务新要求,不断探索和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形成了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时间表和路线图,为做好新征程文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在文化建设方向上,要坚定文化自信,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在文化领导权方面,要牢牢掌握党对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加强党对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全面领导;在文化立场和根脉方面,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赓续中华文脉,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在文化精神和理念方面,要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在文化主体地位上,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巩固人民的文化主体地位,尊重和维护人民的文化权益,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充分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在文化建设路径方面,要持续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着力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繁荣发展,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在文化传播方面,要着力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促进文明交流互鉴。总体来看,习近平文化思想既具有思想性,又具有切实可行的实践指导性,为在新的起点上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根本遵循和实践指南。
习近平文化思想为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中国智慧
当前,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的世界文化发展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世界不同国家、不同文化和不同文明形态,受到来自传统与非传统安全的威胁,共同面临着生存危机与发展危机;新的国际局势错综复杂,逆全球化思潮抬头,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明显上升,特别是世界经济增长放缓,贫富差距加大,导致全球文明对话、文化交流面临新的挑战、遭遇新的发展困境。如何正确认识和科学处理世界不同文化与文明的关系,推进全球文明对话、交流、互鉴,实现世界文化和谐共生、繁荣发展,是当代全球共同面临的“文化之问”。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把握世界文化发展大格局和人类文明的未来走向,提出了世界文明多样平等、交流对话、包容互鉴、和谐共生、创新发展等新文明观,创造性地回答了世界“文化之问”,为全球文明发展贡献了宝贵的中国智慧。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应该推动不同文明相互尊重、和谐共处,让文明交流互鉴成为增进各国人民友谊的桥梁、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维护世界和平的纽带。我们应该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为人们提供精神支撑和心灵慰藉,携手解决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全人类共同价值、新型国际关系、全球治理观等,对于应对全球文化冲突、破解人类文明发展难题、推动人类文明进步、构建人类文明新形态等意义重大、影响深远。习近平文化思想丰富和提升了对人类文明发展规律的科学认识,有助于破解西方“文明中心论”“文明优劣论”“文明冲突论”“文明优越论”等错误言论,促进世界文明交流互鉴、和谐共生、共同发展,推动构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文化命运共同体。
习近平文化思想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脱胎于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历史进程,立足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形成了具有实践性和开放性、突出体系化和学理化的原创性成果,为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文化强国建设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标志着我们党对文化建设规律、文明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表明我们党的历史自信、文化自信达到了新高度。
【作者系乐动平台,乐动(中国)(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转自2024年第1期《党建》杂志
链接:习近平文化思想的时代价值 --广元日报电子版 http://e.gyxww.cn
(原载《广元日报》2024年1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