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阮一帆 李君楠
●科学布局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同步构建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是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
●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策略,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政策协同、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培养等多方面的措施,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从无人驾驶、无人飞行器到人形机器人,从智能硬件、智能制造到智能管理,从智慧家居、智慧政务到智慧城市,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已经进入我们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必将为中国式现代化奠定强大的物质技术基础。与此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一些传统就业岗位也将加速流失和被淘汰,科技进步与就业保障之间的矛盾比以往更加集中地呈现在我们面前。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加自觉地把高质量充分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先目标,使高质量发展的过程成为就业提质扩容的过程,提高发展的就业带动力”,同时对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作出明确要求。
积极稳定传统生产力领域就业容量并提高质量
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既存在替代关系,也存在互补关系:一方面,在新质生产力尚未形成和稳固时不能过早淘汰传统生产力;另一方面,对于传统生产力也不能“一刀切”,一部分落后的传统生产力应该被彻底替代,但有一部分传统生产力可以被改造提升,成为先进生产力。科学布局传统产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并同步构建现代化人力资源体系,是解决就业市场结构性矛盾的根本。
统筹好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与稳定提升传统生产力。在大力培育和壮大新兴产业的同时,应坚持和发展传统优势产业,把握好产业升级、腾笼换鸟的幅度和节奏,发挥好传统产业在吸纳就业上的重要作用。特别是支持吸纳就业能力强的服务业、中小微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稳定拓展社区超市、便利店和社区服务岗位。民营企业具有较强的就业创造能力,是岗位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经济部门,应通过降低市场准入门槛、破除不合理的招投标限制、消除制度性歧视等途径改善民营企业营商环境,拓展民营企业吸纳就业的能力。
统筹好传统产业劳动者素养提升与新兴产业劳动者队伍壮大。在传统生产力向新质生产力跃升的过程中,需要通过增强全周期职业教育培训、创新技能导向激励等,完善和落实技术工人培养、使用、评价、考核机制,逐渐提升传统劳动者的职业技能、职业能力,同时加大全社会劳动者的数字素养普及力度,为新质生产力飞跃预备好现代产业工人力量,以适应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智慧农业转型,传统制造业向柔性制造、服务型制造、智能制造转型,传统服务业向高端品牌服务、个性化服务转型,实现新质生产力对传统生产力的接续发力。
统筹好破解“有活没人干”和“有人没活干”问题。当前的就业市场,一方面,制造业、服务业加速迭代,紧缺高端、熟练的技术技能人才;另一方面,部分求职人员缺乏专业技术培训,从事制造业的意愿较低,对新兴行业、新岗位知之甚少。这种局面充分凸显了“完善供需对接机制”的紧迫性。因此要加速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动态调整高等教育专业和资源结构布局,健全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同时鼓励青年投身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创业,拓宽市场化社会化就业渠道。
加快解决新就业形态领域灵活就业劳动者权益保障问题
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积极挖掘培育新的职业序列,开发新的就业增长点。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今年发布了生成式人工智能系统应用员、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生物工程技术人员等19个新职业以及28个新工种。但对于目前规模已达2亿的个人经营非全日制以及新就业形态等灵活就业劳动者,依然需要在其工作稳定、权益维护、发展机会等方面加强保障。
加强劳动权益保障。针对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劳动强度大、工作时间长、权益保障薄弱等现象,亟须健全劳动法律法规,规范包括平台用工、劳动合同、工资支付、工作时间、休息休假等劳动基准,从订立劳动合同、劳动报酬、就业帮扶和维权等方面,维护好劳动者的劳动权益,并加强劳动争议多元化解工作。
加强社会保险保障。新就业形态作为一种新工作范式,必然要求基于新经济范式的社会保障制度变革,从而确保每一个劳动者都能被纳入社会保障体系之中,这是社会公平正义的体现。当前重点是面向新就业形态劳动者加强社会保险政策宣传,推进灵活就业人员参加社会保险,探索适应跨平台、多雇主间灵活就业的权益保障、社会保障等政策;推进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健全职业伤害保障,降低职业伤害风险。工青妇等群团组织也可以积极发挥作用,引导行业组织和企业设立关爱基金,力所能及地帮助生活困难、因病失业、遭遇重大变故的新就业形态劳动者。
加强技能培训保障。新就业形态群体以青年人为主,他们追求的不仅仅是稳定的收入和充足的保障,而是更注重工作的灵活性、自主性,以及不断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政府、企业应大力推进新就业形态群体职业技能提升行动,健全技能培训服务体系,视情发放培训补贴,鼓励劳动者根据社会就业趋势发展,参加职业技能培训,适应转岗就业需求,完善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和职称评审制度,为劳动者量身定制多元化成长发展体系。
面向未来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四次集体学习首次提出要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这是继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提出就业优先政策之后,就业领域内非常重要的部署要求。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是一种综合性的发展策略,旨在通过经济发展方式优化、政策协同、产业升级和人力资源培养等多方面的措施,推动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和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要推行就业影响评估。“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健全就业影响评估机制。有必要将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生产力布局对就业的影响作为决定政府投资项目的重要因素和核准社会投资项目的指标之一,分析项目对就业的正、负面影响,包括用工需求量、职业技能需求、吸纳人员类别等情况,做好心中有数、提前应对。
要健全就业应急机制。加快建立就业动态监测体系,完善规模性裁员和失业风险预警机制;对出现生产经营困难需要进行裁员的企业,提供劳动关系处理、社会保险接续等方面的专项咨询指导,做好员工的再就业服务工作;对受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变化、重大政策调整和自然灾害影响,存在高失业风险的地区、行业和劳动者群体,开展专项帮扶。
要强化政策系统集成。落实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要求,加强财税、金融等政策对稳就业的支持,落实和完善稳岗返还、专项贷款、就业和社保补贴等政策。具体包括灵活运用财政补贴、减税降费等财政政策,并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相结合,降低企业成本;完善产业政策,引导就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的协调和优化等。
总之,要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同时,平衡好科技进步与社会影响,确保在享受科技红利的同时,妥善应对其带来的挑战,最终实现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双赢。
作者单位:乐动平台,乐动(中国)(武汉)马克思主义学院
链接:构建就业友好型发展方式_第33926版:理论周刊·新论_2024-09-23_南方日报数字报_南方网 (nfnews.com)
(原载《南方日报》2024年9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