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动平台,乐动(中国)

[中国教育报]全国政协委员王焰新、童金南热议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如何精准“施工”奔向世界一流


(中国教育报原标题: 如何精准“施工”奔向世界一流——代表委员热议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酝酿已久的新一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日前正式公布。这意味着高校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进入“施工期”。围绕破解新一轮“双一流”建设过程中面临的进一步有效提升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破解“卡脖子”技术以及培育高层次人才等难点堵点问题,两会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优化科研环境,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一直以来,一流大学是基础研究的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的策源地。然而,在采访中,多位代表委员表示,当前,我国“双一流”建设在国家重点急需的领域和方向上,在服务国家科技自强方面仍有补强空间。

“当前的‘双一流’建设,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的跨学科研究还不够深入,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等不同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有待深化,对新学科前沿、新科技领域和新创新形态的催生效应还没有有效发挥出来。”全国政协委员、乐动平台,乐动(中国)(武汉)校长王焰新表示,“双一流”建设高校要坚持“四个面向”,聚焦重大现实问题、服务国家重大需求,全面提升大学服务国家战略的科技能力。

“‘双一流’建设在基础学科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需加快步伐。”全国人大代表、天津大学原党委书记李家俊表示,应当充分认识基础学科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基石地位,加强国家战略急需领域的基础学科前瞻布局。

如何优化高校科研环境,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当下亟待解决的问题。

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表示,突破“围墙”和“壁垒”,山东大学把“融合发展”确立为主要发展战略之一,以学科融合、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军民融合、医教融合和校政融合这六大融合为抓手,建设担当中华民族复兴大任的世界一流大学,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山大贡献”。

“要从考核评价层面打破藩篱,统筹考虑改进科研创新主体评估考核体系,在坚持质量、绩效、贡献为核心的评价导向同时,在顶层设计上统一科技成果的评价体系,使科技成果评价的互通互认有政策支撑。”全国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党委书记程建平说。

补齐高层次人才短板,打造充满活力的人才梯队

千秋基业,人才为先。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化竞争步伐进一步加快,对标新发展阶段更新、更高的要求,在不少代表委员看来,“双一流”高校人才队伍建设存在一定短板。

“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是学校发展的战略资源,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支撑。我们当前的短板和未来发展的希望依然是人才,特别是高端人才和青年人才是学校未来发展的潜力所在、希望所在。”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教科文卫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杜玉波说。

“战略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缺乏,科技人才梯队建设存在断层,科学评价机制亟待改进的问题依然突出。”王焰新表示,目前,我国学术成果和影响力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的杰出人才在高校十分短缺,相应地,能够牵头或参与国际重大项目的一流人才仍然短缺,协同解决“卡脖子”技术难题的一流人才仍然短缺。

在全国人大代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长吴普特看来,不同领域、不同区域、不同类别的“双一流”建设高校在人才队伍建设上存在的短板各有不同,整体水平与世界一流大学相比还存在着不足;人才区域分布不均衡,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在大城市和东部沿海地区,西部高校集聚人才、稳定人才的压力依然很大。

谈及如何形成人才发展优势,樊丽明表示,山东大学系统布局引育人才梯队,破立并举深入体制机制改革,形成了人才队伍建设的山大特色。“近年来,山东大学大力实施‘人才强校’主战略,围绕‘四个面向’精准布局高层次人才体系,系统搭建全球化引才网络,‘以才引才’效应更加凸显,实现了人才增量连年翻倍,队伍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压缩“平原”,多建“高峰”,提升核心竞争力

淡化身份色彩、扩大建设自主权是新一轮“双一流”建设的重大变化,目的是引导高校将重点放在“自身建设”上、引导社会将关注点放在高校和学科的“特色、贡献和影响力”上。

“学科不在多、不在全,而在特、在强,关键要建设好与本校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相匹配的学科专业群,压缩‘平原’,多建‘高峰’。”王焰新认为,“双一流”大学要坚持走特色化、创新型发展道路,优化资源配置方式,提升学校办学核心竞争力。

“高校‘双一流’建设在资源配置中必须坚持‘扶优、扶强、扶特、扶新’,突出建设重点,着力破解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吴普特说,一要支持建设一流学科率先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引领带动学科整体建设水平提升;二要强化学科生态建设,提升基础学科建设水平,大力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三要打造高水平师资队伍,突出社会急需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同时,建设高校也要充分发挥专项经费的引导作用,扩大社会合作,积极争取地方、企业和社会的协同持续投入。

“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中,天津大学将用好学科交叉融合的‘催化剂’,发挥优势学科的统筹与带动作用。同时,建立以问题研究为主的资源配置方式,对重大前沿科学问题、国家战略问题进行重点支持,以调动学科主体的积极性,激发新的学科增长点。”李家俊说。

在全国政协委员、乐动平台,乐动(中国)(武汉)教授童金南看来,我国是大国,资源丰富但容易分散,不易形成合力,因此需要国家统一规划、分工布局。

“通过‘双一流’的遴选和建设,不仅国家摸清了家底,也让各高校明确了方向,建议以此为基础,充分发挥各高校的优势和特色,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分头向世界一流目标迈进。”童金南说。(中国教育报记者 董鲁皖龙 高众)

发表时间:2022-03-07点击:编辑:张磊